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 > 当创代的定义作者重新新时网格互联成为建筑局师谁在

当创代的定义作者重新新时网格互联成为建筑局师谁在

2025-10-05 22:53:51 [活动] 来源:链动财经

说实话,作为一个长期观察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我越来越为当下的创作生态感到震撼——同时也感到困惑。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奇怪的悖论:那些用内容重塑世界的创作者们,在数据上被捧上神坛,在价值认同上却被严重低估。

信任经济:创作者带来的商业革命

记得去年和一位品牌主聊天时,他还在抱怨传统广告效果越来越差。但当我问他为什么不加大在创作者内容上的投入时,他居然说:"那不就是找网红带货么?"这种认知偏差让我哭笑不得。看看MrBeast的影响力吧——他的订阅人数已经超过了CNN、Fox News和MSNBC的总和,但品牌方们还是更愿意花700万美元在超级碗的30秒广告上,而不是和这样的创作者深度合作。

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信任。我常跟企业家朋友们说,现在的年轻人宁可相信一个每天在镜头前吃早餐的YouTuber,也不相信西装革履的企业CEO。爱德曼的报告印证了这一点:创作者的信任度已经超过了传统权威人物。当创作者推荐一款产品时,粉丝感受到的不是商业推销,而是朋友间的真诚分享。

发现机制的颠覆性变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爆红的新事物都不是通过传统渠道火起来的。上周我女儿给我推荐了一首"超火"的歌,我查了才知道是一个独立音乐人在TikTok上被创作者们带火的。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新歌要火,必须经过唱片公司的层层推广。

现在的消费者行为已经完全变了。年轻人不再去Google搜索答案,而是直接问:"YouTube上那个我喜欢的博主怎么说?"这种转变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案例:某款小众护肤品因为一个美容博主的视频,一夜之间卖到断货,而这之前他们在传统渠道投入的百万广告费都没有激起水花。

AI时代的人类价值

在Luffa的工作让我深刻意识到,随着AI生成内容越来越泛滥,真实的人类情感连接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我们团队做过一个实验:让AI模仿顶级创作者的视频脚本,技术层面可以做到90%相似,但观众互动率连10%都不到。这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机器可以复制内容,但永远无法复制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共鸣。

看看Emma Chamberlain的例子就知道了。这个曾经在卧室里拍视频的普通女孩,现在通过自己的粉丝社群建立了一个商业帝国。这不是简单的"网红经济",而是新一代商业模式的雏形——基于真实人际关系的价值创造。

创作者需要的不只是掌声

最让我痛心的是,这些重塑互联网的创作者们,至今还在为最基本的数字权利而斗争。大多数平台把他们当作"内容奶牛",榨取他们的创意却不给予应有的回报和控制权。我在Endless Protocol的同事经常说:"创作者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现在的互联网就像是一个建筑工地,创作者们正在一砖一瓦地重建它。但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没有自己作品的完全所有权,这简直就像让建筑师盖房子却不给设计图纸一样荒谬。

作为这个变革时代的见证者,我坚信未来的互联网将由创作者主导。不是作为平台的附庸,而是作为真正的主人。那些现在还把创作者当作"营销渠道"的企业,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不是在错过一个潮流,而是在错过整个未来。

【作者简介】熊榆教授作为Luffa联合主席和Endless Protocol的掌舵人,带领团队开创了Web3时代创作者经济的新范式。这位横跨学术与商业的跨界领袖,用40余家创新企业的实践经验,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价值创造逻辑。

(责任编辑:合规)

推荐文章
  • 美国数字资产新政:通证化浪潮下的监管破局之路

    美国数字资产新政:通证化浪潮下的监管破局之路 作为一名在金融科技领域深耕多年的观察者,我不得不说当下的通证化浪潮着实让人兴奋。想象一下,你手上的房产证、债券甚至艺术品都能变成区块链上的数字代币,这不仅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金融民主化的革命。分类困局:数字资产的"身份危机"记得去年参加一个区块链峰会时,有个稳定币项目方的CEO跟我抱怨:"我们产品明明就是个数字现金,SEC非说我们是证券。"这种监管套利现象在美国比比皆是。就像把一个人同时归类为"... ...[详细]
  • 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别再傻傻分不清了

    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别再傻傻分不清了 最近我注意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把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前者就是后者的马甲。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和国会开始力挺稳定币之后,这种误解更是愈演愈烈。这两种数字支付工具到底有何不同?简单来说,稳定币就像是数字版的信用卡,而CBDC则更像是数字版的现金——只不过这个"现金"上装了GPS定位器。稳定币本质上是私营公司发行的加密货币,通常和美元1:1锚定。我认识的一个小企... ...[详细]
  • U卡大战:加密交易所为何都在抢这张通行证?

    U卡大战:加密交易所为何都在抢这张通行证? 朋友们,最近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各大加密交易所都在疯狂推U卡。说实话,这让我想起2020年那波"交易即挖矿"的热潮。不过这次,他们瞄准的是更接地气的日常消费场景。为什么交易所都在抢这块蛋糕?记得去年我在Coinbase上买币时,还得先把USDT换成法币,然后提现到银行卡才能消费。现在?直接刷卡就行!不得不说,这个体验升级确实很香。但交易所可不是在做慈善。我仔细琢磨后发现,这背后藏着他们的"小... ...[详细]
  • 当狗狗币和XRP开始狂飙:一场属于山寨币的狂欢正在上演

    当狗狗币和XRP开始狂飙:一场属于山寨币的狂欢正在上演 最近加密市场热闹得像过年一样,狗狗币一周暴涨25.5%,XRP也不甘示弱地拿下了16.2%的涨幅。看着这些数字,我不禁想起2021年那场让人血脉贲张的山寨币狂欢。看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次轮动行情来得比想象中还要猛烈。迷因币VS实用派:截然不同的上涨逻辑狗狗币这波行情简直就像是2021年的翻版。马斯克随便发条推文,价格就能像坐火箭一样往上窜。记得去年有一次,这位"狗狗币教父"只是换了推特头像,D... ...[详细]
  • 市场脉搏 | LDO与XLM的最新技术形态解读

    市场脉搏 | LDO与XLM的最新技术形态解读 最近LDO的走势相当有意思,这支币种在突破上升通道后,在1.62-1.63美元这个位置连续两天都像撞了天花板似的,怎么也上不去。说实话,这种走势让我想起上周在咖啡馆遇到的一个老交易员朋友说的:"价格反复测试一个位置,要么突破,要么回调"。从成交量来看,这次突破确实有诚意,但无奈上方压力太大。我建议想要布局的朋友不妨耐心等待回踩1.4-1.44美元支撑带的机会,这个地方就像是个打折区,性价比不错。目... ...[详细]
  • 交易者的自我救赎:如何战胜币圈中最危险的5种心理陷阱

    交易者的自我救赎:如何战胜币圈中最危险的5种心理陷阱 在加密货币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我们每天都在与自己的天性作斗争。当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某某暴富"的故事,当各种KOL狂吹下一个百倍币时,那种害怕错过的焦虑感简直要把人逼疯。作为一个在这个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我太了解那种"不买就涨,买了就跌"的痛苦了。1. "卖飞综合征":为什么我们总是提前下车记得去年比特币突破7万时,我一个做金融的朋友兴奋地跟我说:"终于解套了,赶紧跑!"结果不到两个月,币价... ...[详细]
  • 四年轮回:平台币大战风云再起,10倍神话能否重演?

    四年轮回:平台币大战风云再起,10倍神话能否重演? 市场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在今天下午,OKX的一则公告让整个币圈沸腾了:一次性销毁6525万枚OKB,价值数亿美元!这个炸弹般的消息瞬间引爆市场,OKB价格在低迷行情中逆势翻倍,让我们这些老韭菜不禁想起四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平台币销毁大战。一、2021:平台币的黄金年代记得2021年初那会儿,我在办公室盯着屏幕,看着BNB从30多美元一路狂飙到690美元,那种感觉至今难忘。当时市场就像打了鸡血,比特币突... ...[详细]
  • 股权代币化:重塑企业融资的新范式

    股权代币化:重塑企业融资的新范式 作为一名见证过多次金融变革的老兵,当我看到Coinbase大张旗鼓地将代币化股票列为战略重点时,不禁感叹:资本市场这次真的迎来了颠覆性变革的时刻。想想看,全球股票市场这座价值124万亿美元的庞然大物,每年120万亿的交易量,光是1%的手续费就够养活多少投行精英?但更让人兴奋的是,区块链技术正在敲碎传统IPO的高墙。还记得去年接触的一家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吗?他们研发的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已经进入临床三期,... ...[详细]
  • 比特币:是经济毒药还是创新良方?

    比特币:是经济毒药还是创新良方? 最近欧洲央行那帮经济学家们又出来唱衰比特币了,他们把比特币说得好像就是个穿马甲的庞氏骗局。说实话,这种论调我见多了,但他们的角度还挺有意思:说比特币对实体经济没贡献,只是把财富从这个口袋挪到那个口袋,顺带还污染环境。这不就像是在说,我们每天玩的金融游戏其实就是在互相割韭菜?能耗之争:数字黄金的代价最打脸的是他们拿能耗说事。说实话,当我看到比特币现在每年消耗的电量堪比阿根廷整个国家的用电量时,我也倒... ...[详细]
  • 创作者经济的十字路口:隐私主权将如何重塑数字世界?

    创作者经济的十字路口:隐私主权将如何重塑数字世界? 说真的,我们都被平台算法耍得团团转太久了。每天打开手机,那些精心设计的推送就像无形的钩子,把我们牢牢钉在屏幕上。作为一个长期观察数字经济的研究者,我不得不承认当前的创作者经济已经走入了一个怪圈——平台越是强调"个性化",用户反而越失去了真正的选择权。榨取经济的黄昏记得去年采访一位百万粉丝的博主时,她苦笑着说:"我现在更像是个数据包,而不是创作者。"这句话让我后背发凉。如今的平台生态就像一个巨大的榨... ...[详细]